文章剪輯自上述的連結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個好女生 受暴之後又因不當言論而受傷 之後行為或許偏差
那是可能發生的 但真切的來說 這些事情不是這些好女孩的錯
或許在個性上不是因此而不太好 但人人都有缺點的
愛她的優點 相對的也要愛她的缺點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文所謂『強暴迷思』(rape myth)乃指社會中流傳的關於強暴行為的前因後果,
關於施暴者及受暴者的特質等等的錯誤觀念。 不論古今中外,強暴迷思可謂俯拾皆是。
相關文獻指出,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強暴迷思包括:
(1) 女人喜歡性暴力;
(2) 只有某些女人才會被強暴,良家婦女不會被強暴;
(3) 強暴不是什麼太嚴重的罪行;
(4) 女人為了某些原因會被強暴;
(5) 強暴的主要動機是性慾的滿足;
(6) 強暴通常是見色起意,而非事先計畫好的;
(7) 正常男人不會強暴女人;
(8) 施暴者通常是心理不正常的;
(9) 婦女有責任預防強暴的發生(或預防強暴是婦女的責任);
(10) 有些強暴行是可以被諒解的;
(11) 家有受暴婦女,是件不名譽的事;
(12) 女人受暴,是種羞辱,最好不要向外張揚;
(13) 未婚女性一旦受暴,身價立即下跌;
(14) 在性關係上,男人需對女人略施壓力;
(15) 在沒有武器的威脅下,行動自如的女性,通常是可以脫離色魔的凌辱。
以上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觀念喔
平心而論 因為這些刺耳言論使得受暴婦女不敢報案
且更是二次傷害
強暴迷思的範圍頗廣,說法眾多。一些實證研究試從這許多強暴迷思中,萃取出主要的向面。
Feild (1978) 研究發現,強暴迷思包括下列幾個層面:(1) 受暴者的責任問題;;
(2) 受暴者的抗拒情形;
(3) 對受暴者的觀感;
(4) 施暴動機(性慾 v.s. 權控);
(5) 施暴者的正常性;
(6) 對施暴者的懲罰;Williams和Holmes(1981)在他們的經典之作“The Second Assault”中亦指出強暴迷思涵蓋下列因素:
(1) 對「性」的看法;
(2) 對婦女的懷疑;
(3) 對受暴者的責難;
(4) 對施暴者的看法,等等。Ward(1988)在探討社會大眾對受暴婦女的看法時,指出強暴迷思特別強調下列幾點:
(1) 責難受暴者;
(2) 懷疑受暴者;
(3) 鄙棄受暴者;
(4) 貶抑受暴者;
(5) 淡化強暴事件。研究美國大學生對強暴的態度,發現流傳的強暴迷思可歸納為下列主題:
(1) 對受暴宣稱的嚴重性/真實性打折扣;
(2) 強暴乃源於生理需求,為性慾所驅;
(3) 施暴者多為心理不正常者;
(4) 受暴者失去名聲與價值;
(5) 受暴者的責任問題;
(6) 責難受暴者。綜合上述文獻,廣為流傳的強暴迷思似有下列共通處,換言之,
下列主題似可視為強暴迷思的本質(essence):(1) 對強暴行為合理化
(2) 強受暴後果的淡化,
(3) 對受暴婦女的責難,
(4) 對受暴宣稱的懷疑,
(5) 對施暴者的寬容性。
強暴迷思的不良影響強暴迷思對於社會整體而言,有三大不良影響:
一、強暴迷思為強暴行為合理化,默許強暴行為的發生,並間接鼓勵男性採用暴力。
二、強暴迷思影響司法程序的運作及執法人的心態,
導致受暴婦女因恐懼『二度受創』而放棄尋求司法公義。
三、強暴迷思流傳久遠,受社會大眾所內化,因此受暴婦女外則四面楚歌,
內則自責自棄,嚴重阻礙受暴創傷的心理復健。就第一不良影響而言,強暴迷思為強暴行為提供合理化解釋,而飽受女性支持者交相指責。
女性主義者認為:強暴迷思以其似是而非的理論為性暴力提供文化上的後盾,
讓男性誤信『強暴無罪』、『強暴有理』因而指責強暴迷思塑造一個『支持強暴的文化』
(rapesupport culture),間接支持並鼓勵男性對女性授行性暴力(Beownmiller 1975; Burt 1978)。實證研究發現似乎支持此項控訴。許多研究發現,受訪者接受強暴迷思的程度,
與他們性侵略的態度或行為成正比。
亦即越認同強暴迷思的男性,越容易有性侵略的行為或態度傾向
(Malamuth Check 1985; Koss Leonard 1984; Mnehlenhard Linton 1987;
Marolla scully 1982 1986; Weis borges 1973; Petersorv Franzese 1987)。附帶一提,實證研究肯定強暴迷思與性侵略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外,
也進一步發現強暴迷思與性別角色的關聯。許多實證研究指出,
強暴迷思的接受程度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成正比。換言之,越接受刻板印象者,
越接受強暴迷思;越抱持傳統性別角色態度者,越認同強暴迷思(
Burt 1980 1. Feild 1978; Jefford 1984 Konard Gutek 1986; 2 Williams 1979)。
(1) Costin, 1985; Check Malamuth, 1983;
(2) Lottes, 1986; Luo, 1990, 1992 Shotland Goodsteiw, 1983;事實上,自從Griffin(1979)開始檢視對性暴力文化支持後,
越來越多的文獻也指稱強暴可能源自正常的社會化過程,
尤其是男女性別角色的社會化(Breiere Malamuth 1983; Muehlenhard Lniton
1987; Russell 1975)。簡言之,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教導男性粗獷,
主動,堅持,侵略,而教導女性溫柔,被動,隨和,順從等特質。
當這些典型特質應用於性關係的互動時,就不難想像,在自然而然,
合乎邏輯的情況下,男性變成施暴者,女性變成受暴者。
留言列表